為什麼突然開始想寫這些?
去年9月底離開了需要打卡的工作到現在剛好是半年的時間,也就是當初下定決心離開時的第二個檢視階段,看看這半年來是不是有長進,若沒有的話,我也必須履行自己的約定,乖乖地返回「正常職場」工作。
這個決定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,完美的恰到好處。
一離開職場開就陸續有從朋友轉介或是自己上網開發,但其實陌生開發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,不過也因為這樣的機緣,讓我在離職的第一個月「亂忙了一陣」。何謂說「亂忙了一陣」呢?
就是不停地、不停地找客戶,所以為客戶客製化寫的提案一個接著一個,但礙於預算及成本效益,都沒有很適合的合作機會。到第二個月開始,就有客戶Mail回覆。
去年底是我第一個自我檢視的階段,因逢聖誕節、跨年到美國放了長假。
當時設定的目標是:
- 比當時多一個客戶就好!沒想到成果是預期再多一點點,那時也就奠定了我繼續往前進的動力!
- 上外師的英文課練習會話,在美國行可以派上用場!
- 開始將健身養成每日習慣,歡迎試摸三頭肌
在這段期間,我上班的地方就是各個不一樣的咖啡店(當然還是有固定幾家是幾乎每天報到的),很多朋友對我的「不用每天到公司上班」充滿好奇,其實我只是把「原有的辦公室」換成「咖啡店」而已,沒有什麼不一樣的。
沒有束縛、才是束縛!
如果我說,自從離職後…我每天都是6:30-7點左右起床準備,礙於常去的咖啡店最早8:30才開門,只好8:30開始工作,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相信?
不過,這是真的!千真萬確!
雖然這不是什麼值得拿出來說嘴的事,但跟之前在上班打卡的時間還有心境,是完全不一樣的。你開始為自己工作,如果沒有努力,就沒有結果。這也是真的!
也許會說,你開始有很多自己的時間,都不會偷懶不想去嗎?
當然會啊!「天氣陰陰的不想上班」、「今天好冷多睡半小時,遲到一下下好了」、「ㄜ…反正就是不想上班,也不需要什麼理由」這些想法竟然在我自己開始工作後就完全沒出現了。可能會晚一點出門,但前提是知道自己可以把今天的進度做完。
把該花腦力思考的事情,像是:寫文、提案、開會等,安排在早上完成,把工作項目完成後,下午就自由的時間可以運動、回覆Email、拍攝、處理一些零星的修改,或是趕進度的時候就再開啟第二段工作模式,下午繼續進行。這就是我週一到週五簡單的日程表。
雖然有點離題太多,但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必須記錄下來。
回到正題,為什麼要寫這些?
這半年期間,幾乎每個工作天都到咖啡店報到,除了當一個工作的常客,還有另一項樂趣,就是成為「故事的聽眾」。
老實說,我真的不是「故意」要聽到客人的對話,有些人講故事,好像要告訴全世界一樣;有些人講故事,喜歡慢條斯理、循序漸進再搭配一點肢體動作;有些人講故事,短而精,沒有再多說廢話的。從這些人的言談、舉止、內容,我開始給那些「過客」一些定義,「他是從是怎麼樣的工作?」、「她一個人是為情所困嗎?」、「她們是同事還是好友呢?」那些被我在咖啡店記下的故事,可能是我給他們的想像,但故事有趣的情節(或太腥羶色)都會拿出來跟朋友分享而且持續更新中。
這個「咖啡店過客的小事」沒有咖啡店內的美食照,只有讓我印象深刻覺得可以引人入勝的一隅,讓在看文章的你,因為這個角落跟著我回到那個時刻,一起聽這些過客的小事。說不定對生活有不一樣的啟發呢!